【盛世風華唐三彩特展-尚肥篇】 唐三彩作品都在訴說著千年前的故事,就造型而言,唐三彩不論是仕女、駱駝、馬匹、器物都反映了大唐盛世最重要的風貌,那就是”尚肥”武則天就是因為面部飽滿,體態豐腴,贏得媚娘的稱號。在唐人張萱《武后行從圖》局部中,武則天面容飽滿,體型豐碩,她胸腹鼓出,顯現雍容華貴的氣度。
唐人以胖為美的趣味透過唐三彩更加生動的表現出來,1959年在西安市近郊中堡村的唐墓中出土一尊”三彩女立俑”(陜西歷史博物館藏)面龐豐潤,雙眼微瞇,站姿優雅,顯現唐代自信樂觀的精神氣度,也充分表現了大唐風範。
“尚肥”也影響唐人對動物的描繪,唐代畫馬名家韓幹《照夜白》(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)生動表現尚肥品味,以唐玄宗的坐騎為原型,馬的身軀比例上,頭、頸部縮小,突顯腹部與臀部的豐滿比例,「照夜白」被繫在一木樁上,鬃毛飛起,鼻孔張大,昂首嘶鳴;似欲掙脫羈絆,表現此馬桀驁不馴的神態。創造了盛唐時代氣息的畫馬新風格。
讓我們回到展間尋覓尚肥的美感,來自河南博物院的《三彩騎馬男樂俑》三位儀態挺拔樂師騎著駿馬,前導的擊鼓者帶領後面二位吹排簫男子,隨著儀仗隊緩緩前行。
拉近點看看擊鼓男俑的坐騎,馬的身型壯碩,這尊三彩陶塑最引人讚嘆的是,寫實描繪馬匹前腿肌肉紋理,以及馬後腿至馬背的飽滿圓潤,充滿動態張力。
這件來自洛陽博物館的《綠釉載絲駱駝》駝身非常壯碩,與牠背上駝的重物,形成穩定的等腰三角形,駱駝張嘴嘶鳴,傳達牠堅忍不拔和吃苦耐勞的精神,有趣的是,駱駝走起路來同手同腳(左邊兩足同時走,右邊兩足也是),造成身體左右傾側,坐在駝背上的人感到像坐船,因而贏得「沙漠之舟」的稱號。
在唐代之前,陶器多是單色釉,到了盛唐,單色釉已經無法滿足唐人的審美需求,於是黃、褐、綠、藍陸續登上舞台,不同色彩相互浸潤,彼此交錯,構成色彩絢麗的盛唐風貌,尚肥在這件三彩雙耳罐上依然是不變法則,它具備了色彩絢麗、形體渾圓飽滿特質,什麼是雍容大度(肚),這就是最好寫照。
這件三彩菱形紋罐,器腹渾圓,褐、綠、白三色,構成器身的菱形紋飾,造成視線膨脹與向外延伸的效果。
唐代以前的魏晉,唐以後的宋代,人們的審美趣味傾向以瘦為美,崇尚素樸典雅,唐人的尚肥、喜豔風尚在歷史上真的是獨樹一幟,可惜在安史之亂後,隨著人們精神的內斂,走向衰退。
我有一種衝動,丟掉緊身衣,穿越去唐代吧!到一個”胖”才是王道的地方,盡情享受美食。
唐代尚肥風尚受胡人文化的影響,那麼有那些唐三彩體現了胡人文化?
胡人文化對唐代人們的生活(服裝、兩性觀、休閒娛樂)究竟有那些影響?
欲知詳情,請待下回分解。